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对于善举,我们不能止步于赞美

www.fjnet.cn?2012-02-03 10:58? 陈  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75岁的张泽民,是吴川市房产管理局退休干部。自2000年开始,每年的除夕到新年初三,她每天都亲自下厨,备好热气腾腾的盒饭,然后走街串巷遍寻乞丐、流浪汉,给他们派送盒饭。这一善举,至今已坚持了13个年头。(据2月2日《新快报》)

今年春晚,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谭晶的一曲《好人就在身边》,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我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帮帮忙,生活就少了风雨;互相暖暖心,冬天就没了寒意。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

在晚会的悠扬歌声中,张泽民老人如往常的春节一样,给春节中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送上一份热气腾腾腾的饭菜。“爱心不分大小,行动不分先后”,张泽民老人的善举对此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做一辈子好事。”长达13年的坚持,更是让我们感动和钦佩。

“活着,就要多帮助别人。”张泽民的话朴实不失哲理。而与此同时,她也透露出爱心接力后继无人的焦虑,“献爱心,就像马拉松和接力赛,需要耐力和延续。我们已经老了,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爱心活动,让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爱心接力缺乏接棒者,这对于崇尚助人为乐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个黑色的冷幽默,但却又不得不承认的实情。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冰冷水泥墙筑起的隔阂、邻里之间交流的缺乏……现代的邻里关系真的可谓是“虽然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长期的缺乏交流和理解,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刺猬,防范种种外在可能的危害。

人们不缺乏爱心,但是做了好人好事,却总是被人以异样的眼光看待,总觉得自己做好事似乎带有某种欺骗性和功利性,这让很多爱心人士对做好事望而却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人们往往通过慈善机构转递自己的爱心。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