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校长儿子上清华,靠爹还是靠实力?

www.fjnet.cn?2011-11-18 10:56? 吴雁?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宣城市)泾县近年来的高考成绩并不十分理想,最近一次出现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还是在8年前。今年泾县中学获得了一个2012年清华大学自主选拔“新百年自强计划”推荐学生名额,经过选拔最终入选的学生正是校长的儿子,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接到学生家长的反映后,泾县教体局表示将对此事展开调查。(11月17日校导网)

不管背后有没有猫腻,网友的质疑声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可能出在“校长儿子”这些敏感的字眼上,再加上背后所修饰的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而是清华大学,所以,难免网友们便会热议,质疑甚至带点愤怒的声音和情绪在所难免。

网友们的心理是这样的:为何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八年来尚无人考得上清华,为何最近出现一个“推荐名额”,偏偏就落到了校长的儿子身上呢?这是巧合的造成还是背后存在某些见不得阳光的猫腻?是靠爹还是靠实力上了清华?

很多疑问就这么不约而同的产生了,但产生的根源除了上述描绘的当地教育现实外,还与一直以来社会只增不减的“潜规则”的负面效应存在很大关系。考公务员,担心自己没有一个有权的老爹,进个幼儿园,也得托关系费口舌,毕业找工作了,也得走走后门送送礼,等等。这些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厌恶,但“潜规则”发展的势头似乎只是越来越强盛,没有丝毫消减的趋势。有了太多的“心理阴影”,以致于碰到任何事情,我们大家的第一反应都会将真相做个“负面推定”,即便真相不是我们设想的那样。

新闻中,校长本人自己的话语,很有意思:“其实在评选开始之前,我就和妻子商量过,是不是让儿子主动放弃。”施朝阳校长昨天告诉记者,考虑到自己是校长的身份,若儿子获得了这个推荐名额,可能会引起争议。“但我们不能剥夺他的权利,不能因为他是校长的儿子就不让他参加。”施朝阳说,这样的评选不能对参选学生的身份进行设定。

为什么我说很有意思,因为从这些话中,我们能读出太多的无奈,可校长的无奈仅仅是其个人的无奈吗?不是,也是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我们的无奈,太多“变质”的真相,让这个社会原本正面的东西都被当成了负面,太多的真真假假,善恶美丑,道德良知,我们已经很难用原有的常识去理解去分析,每个人的权利,都处在一种没有公平可言说的“危险区域”。

最最可怕的一种现象,是韩寒说的那样:我们恨贪官,又拚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又削减脑袋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这种骨子里的自私,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

是不是这样,只有自己的良知才心知肚明,我们更希望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校长儿子被推荐上清华,听到的不再是质疑和讽刺的声音,而是励志的指引,只是不知道这条路需要走多久。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