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血色校车”与农村学校布局

www.fjnet.cn?2011-11-18 08:53? 讲不尽?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这几天校车是一个焦点话题,因为事情发生在农村,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想起了很多。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人大都拥有相同形式的记忆,只不过因为地势的关系有山地、平原、沿海的区别。生长在冀东平原的我,儿时的记忆里连汽车都很少看到,更别提校车了。我的小学分成两个阶段,幼儿园和1-4年级在本村,5-6年级在邻村的“完小”。不单是我们村,那时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小学,只有500来口人的我们村的小学是规模最小的。村里的小学在村东的树林边,离最远的村西头儿不过三四百米。可能是因为学生人数少吧,包括我们村的很多小村的学校都是从幼儿园到4年级的“不完全小学”,并且那种学制是很特殊的“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即1年级和3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由一名老师教课;2年级和4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由一名老师教课。每个年级七八个学生,在班里分成两排,这边是1年级,那边是3年级,这边是2年级,那边是4年级。老师给这个年级上课时,那边的年级写作业;给那个年级上课,这边的年级写作业。现在想想,也挺不错,没感觉谁耽误了谁。这种学制,几乎遍布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冀东农村。按现在的“风俗”,这种状况是无论如何不让存在的。日出上学,日落回家,顶着朝阳而去,迎着落霞而归,打打闹闹,数着谁家的烟囱在冒烟儿,闻着不知谁家的饭香。今天的孩子,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到了5年级,要到邻村去上了,说是邻村,也就相隔500米,我那样的“瘦猴子”步行15分钟也能到校。那时我已经十几岁,自理已经没问题。我们村子北边的村子叫南集,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但老辈子有“赶南集住北店”之说,似乎也不算什么重量级的村子。从我记事起,南集路边就有一所完全小学,至今至少也有二十几年了。那样的中心小学,覆盖周围几个村,各村的孩子上完1-4年级后,都到这里来上5-6年级。现在想想,这种学校布局很是人性化,不能自理时在本村,能自理了就到邻村,直至去上中学。

大概十来年以前吧,村里的孩子再也没有这种“优待”了。先是村里撤销了3年级和4年级,然后幼儿园和1-2年级都撤销了。孩子们开始“转战南北”,今年在这村,明年在那村,后来慢慢的稳定下来。再后来,不但小学撤并,连中学都撤并了,校车这个概念逐渐时髦。每当回老家临近中午时,看到数不清的家长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看到各式各样的车辆来回接送孩子时,我不禁回忆起以前的岁月。

不过,校车这种东西在很多地方是名义上的。所谓校车,只不过是在学校的门口接送学校的学生,跟学校几乎没有关系,至少在很多农村是这样的。据说有的省份会给学生交通补贴,但应该是极其少数。绝大多数农村的家庭是没有财力购置车辆专门接送学生的,骑自行车、摩托车又很困难,时间也不允许。条件好的,两三家雇一辆出租车,早起送、晚上接。可这开支是很大的,所以绝大多数家庭只能很多家雇一辆车,虽然报废车已经逐渐绝迹,但安全隐患仍然不少,比如超载等等。虽然很多人埋怨,但这是无奈的结果。教育局不大可能为每所学校购置专门的校车、配备专门的司机和陪乘人员,我们当地,一名司机的工资每月是不少于3000元的,大车司机要到5000元以上,即便有了校车,谁愿意去做这种专职的校车司机呢?而让最少的家庭用最多的钱去换取最安全的乘车空间,又会加重家长的负担。至于恢复到之前的村村有学校、村村有老师的格局,也很难了,之前的校舍早已废弃,老师的分配也是难题,当年“双轨”制的“袖珍学校”怕是只能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

不过,也并非没有解决的途径。假如地方政府加大一点教育财政开支,结合各村为相关范围内的学校配置专门的校车和专业接送人员,充分满足师生乘坐需求,堵死“超载”的口子,那安全细数应该会提高一些。要不,地方政府发给每个学生“交通补贴”,强制性的用于租用校车,并且通过交通部门严加约束,禁止私车“超载”,这样也会安全一些,最起码儿家长的经济会宽裕一点儿。而我认为比较靠谱的方式,就是“联村建校”。既然恢复上世纪的学校格局已经不太可能,那么,邻近的两三个村子合建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甚至某个年级,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距离,那么情况至少比现在一所学校覆盖几十个村要好的多。这样做,社会一定欢迎得很。

看着眼前的校车,念着遥远的回忆,想着不容乐观的将来,农村学校布局问题必须要认真思考了。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