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小悦悦父亲担不起慈善公信之殇

www.fjnet.cn?2011-11-04 11:10?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佛山女童小悦悦遭碾压事件引发关注,其家庭收到了来自各方的善款。小悦悦不治身亡后,其父王持昌决定将善款捐出。但随后,王持昌接到了大量短信电话,除求助信息外,不少人质疑善款去向,指其敛财。王持昌称这笔善款如今对自己而言,已经成了烫手山芋。(11月2日央视《新闻1+1》)

小悦悦离世后,如何处理捐款引发世人关注。对此,父亲王持昌表示,各地捐来的善款将会通过慈善资助或者其他方式,捐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眼下,他正在逐步兑现自己的承诺,继第一笔善款6万元捐给广东茂名白血病患者陈良发之后,又向在北京住院治病的安徽贫血女孩李惠千捐出善款3万元。以捐出善款的方式进行爱心接力,让小悦悦的“生命”在其它孩子身上延续,这不仅是小悦悦父母最大的心愿,也让我们每个人心头倍感温暖。

应该说,处理善款的整个过程,小悦悦父亲已经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从开设银行专门账户,到前往医院捐出善款,所有环节都在媒体监督下进行,每一笔善款的去向,和受捐人的情况,都通过媒体和网络进行公开。然而,尽管如此,仍有太多的风言风语扑面而来。质疑小悦悦父亲“店关门了,卷款跑了”的声音充斥网络,他本人每天都能接到很多的电话和短信,质问善款的去向,质疑他在敛财。

正如专栏作家魏英杰所言,“让还沉浸于丧女之痛的王持昌承受拿钱跑了的流言,何尝不是往他伤口里撒盐”。与佛山街头漠然走过的18位路人相比,这些无端指责甚至谩骂的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小悦悦父母造成了“第二次伤害”。当关切爱心变成舆论暴力,不是小悦悦父亲做的不够尽善尽美,而是面对慈善公信之殇,他不幸成为了代人受过的替罪羊。

实际上,我们并非第一次面对未尽善款的去留问题。早在1994年,山东女孩杨晓霞身染怪病,各地好心人为她捐款累计87万元。最后晓霞病好了,还上了大学,未用完的45万元则捐给宋庆龄基金会,帮助更多有疑难杂症的孩子。不过,这种中国式大团圆的温馨结局,却没有能够在17年后的今天再次上演。当王持昌想把这笔钱放到广东慈善总会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网友一致表示反对。在舆论压力之下,小悦悦父亲只能孤军奋战,自己受理和甄别求助信息。

只是,郭美美事件,诈捐门、发票门、卖药门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已经让中国慈善的公信力降到了冰点。今年七八两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接收捐赠8.4亿元,降幅达到86.6%。专业化的慈善组织尚且名声扫地,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救赎,又如何抵挡来自公众的“习惯性质疑”。在人们先入为主的猜忌和质疑之下,小悦悦父亲就好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不知道风从哪里吹来,似乎往哪个方向前进都会招来非议。即使抓住了媒体这株救命稻草,也无法堵住悠悠众人之口,证明自己的清白。

现代慈善观念认为,慈善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事业。逃避慈善组织的规模运作,倒退回一对一的直接救助,这不仅违背了公益慈善的发展趋势,也无助于拯救慈善的形象。小悦悦父亲的尴尬窘境,再次凸显重树慈善公信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唯有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慈善事业法,以法律的刚性规范慈善运作,保障信息公开透明,真正让慈善成为“玻璃缸里的鱼”,才能避免善款变味成为烫手山芋。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