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残疾人包袱”只是过气议题

www.fjnet.cn?2011-11-03 08:53? 蒋璟璟?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民间公益组织衡平机构发布了国内首个《残疾人乘机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全国24家航空公司普遍以未提前告知、未提供相关医疗证明等拒载残疾人。过半航空公司还称,如果残疾人引起其他乘客不适或反感时,可拒载残疾人。(11月2日《京华时报》)

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很多时候折射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类不会抛弃自己的同胞,不管他健康以否,不管他与常人是否有异。且,所谓“人性关怀”永远不只是空虚的口号,而更是可感可见的日常行动。就此而言,“过半航空公司拒载残疾人”,实在令人沉重。这无疑意味着,此间的商业伦理,仍旧显得稍许野蛮、功利和冷漠。

在一个空前发达的商业时代,强调服务的大背景里,半数航空公司竟以各种理由,拒载残疾人。由此,某些服务提供商的虚伪,在表里与内质的裂痕里,瞬间一览无余。当种种广告牌、宣传单、形象片,以轰炸式的姿态,传播着微笑、周到、温暖的表情。人们一度恍惚相信,营商牟利者,都温情脉脉、情意绵绵起来。但一旦了解到,对寻常人的拉拢,居然伴随着对残疾人的排斥……热情的背面,是无比的淡漠。那种两面的服务观,又怎不令人心寒。

遗憾的是,立法层面的善意,被市场经营主体以各色借口无视。于是,尽管《残疾人航空运输办法(试行)》,“并不要求所有残疾人乘机都需提前告知”、规定“除特定类型外,残疾人乘机均不需要提供医疗证明”。但,法条难耐现实。部分公司的表现,堪称糟糕:公然置法律于不顾,歪曲乘客意愿——试问,身体健全的乘客,真会对残疾乘客心生厌恶吗?

事实上,“乘客可能排斥残疾人”,并没有相应证据支持。那么,将之理解为经营者的谎言,或许也无不可。航空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竟“代乘客发声”。这之后,乘客倒成了最不厚道的群体,而经营者俨然在顺应民意。此事上,经营者对服务对象的冒犯是双重的,不仅伤害了残疾人的法定权利,且无形间暗示了“健康乘客”的无德。然而,迄今为止,公众分明未见乘客集体抵触残疾人的实际案例。

有灵魂的商业服务,首要前提是,对于一切消费者报以无差别的尊重。以此观之,国内某些公司,尚且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代人性文明的普及过程,一方面是同胞感强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便是“共济互助”精神备受信仰的过程。在上述语境下,“残疾人包袱”理当成为过时的议题,“拒载残疾人”更不应是过半航空公司的选择。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