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依赖的是权力不是“一把手”
www.fjnet.cn?2011-09-14 11:29? 匐茎?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4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6%的受访者感叹,当今社会“一把手依赖症”严重,其中75.5%的人认为“非常严重”。61.7%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一把手依赖症”。(来源:《中青报》)

与其说社会患了“一把手依赖症”,不如说是得了“权力依赖症”。无论是群众上访喜欢找“一把手”,还是下属开展工作依赖“一把手”,大家对“一把手”的高与矮、胖与瘦、美与丑并不关心,看中的只是“一把手”那管用的“笔”、算数的“嘴”、顶上的“帽”。

“一把手”原本是指某个人于某件事很内行的意思,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系统或一个单位的主管领导的代名词。如今,“一把手”成了身份的象征、权力的标志,俗语“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就是最好的证明。

“一把手”在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是关键人物,在班子中是核心和灵魂。从权责对等、权责统一的角度讲,赋予“一把手”相应的权力和权威十分必要,也理所当然。由于手握重权,群众遇事找“一把手”、有事求“一把手”、出事靠“一把手”,也就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了。

既然如此,为何社会患上“一把手依赖症”后,大家又显露出担忧状、喷发出牢骚语呢?权力在给“一把手”带来万千宠爱的同时,也将责任、麻烦、风险等一同培育了出来。有多大的权、就要办多大的事,不办事就不配拥有权。理虽是这个理,但道却非这个道。一个单位除了“一把手”外,还有二把手、三把手、四把手……“一把手”有权,二、三、四把手同样有权,所有的事都让“一把手”做了,所有的责都让“一把手”担了,那么其他“众把手”拿来干啥?岂不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有事找官大的”并非天然道理,如果群众遇事后找“近水楼台”的小官小吏就能把事办了、把问题解决了,谁还愿意费精费神、跋山涉水地进城、到省、赴京去找各级“一把手”。

如此看来,社会所患“一把手依赖症”也逼出来的。要么是“一把手”的助手、下属、幕僚们“不揽事”,是庸官、搞懒政,遇到问题绕道走,碰上矛盾就甩手。要么,“一把手”大权独揽,是“一霸手”、搞“一言堂”、崇“一长制”,牢牢把控着定音的“锤”、发言的“鼎”、决策的“板”,自己“吃肉”,不给助手、下属、幕僚们汤喝,以致他们想管管不了也管不好,即使能管也不愿敢、不敢管,就逐级上交矛盾、转移困难。

川人有句农谚:“会怨怨自己,不会怨怨别人。”社会患上“一把手依赖症”,病因在权力授受和监督体制、“一把手”民主作风、运行机制设计和队伍考核监管上,要去除此症,药方是“体制改革四钱、约权监督三钱、选拔任用二钱、考核评价一钱”,配上药引子“群众观念”,长期煎服。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