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信访官员斥记者“制造矛盾”的底气何来
www.fjnet.cn?2011-09-09 11:08? 禹海君?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近日,内蒙古一学生骑车被无盖井“绊倒”受伤,当地记者就此找到信访办,要求其帮助找出无盖井主管单位解决问题,却被有关负责人指责“在制造矛盾”。(9月8日《京华时报》)

信访官员的话很雷人,但这绝非口误。据报道,在得知记者的身份后,该局负责接待的副处长张桂忠除了斥责记者“在制造矛盾”外,还要求记者打开随身手提包让他检查,并称“不让检查就拘了你。”又命令记者交出手机……

这一连串的举动,充分说明了信访官员对待舆论监督的粗暴态度。记者采访报道本是为了更好地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工作,同时也是履行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力,为何信访官员要斥责记者“在制造矛盾”?

首先,在这名信访官员看来,记者不应该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过多关注,更不应该来对政府的工作“指手画脚”。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他才会教育记者说,“你建议政府去解决问题,你的职责里有这一条吗?你该干啥干啥去,把你的职责闹清楚!”

其次,面对舆论监督,信访官员缺乏坦然面对的心态,依然习惯于采取恫吓和暴力的方式进行阻挠。从“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到“空饷吃的是地方财政,不是国家财政,关你记者什么事?公务员吃空饷的更多,你们记者怎么不去关注?”官员在面对监督时显露出的骄横常常让人瞠目。

其实,新闻记者肩负舆论监督的职责本就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常识,官员们对此不可能浑然不知。只是,这些常识在骄横的权力面前却成了一种悖论,他们满以为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可以吓阻一切质疑,舆论监督应该成为他们可以随意拿捏的工具,需要大唱赞歌时需要之,监督批评时恨不得避而远之。

可以说,他们的常识与老百姓所掌握的常识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根本上是长期很少受监督或不受监督的结果。因此,只有完善制度设计,将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才会消除这种鸿沟。我们还希望,面对媒体的质疑,官员们能端正自己的身份和态度,认真接受监督,正面作出回应,而不要躲躲闪闪,冒出一些荒诞的言行来。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