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不要因道德争议掩盖应急教育
www.fjnet.cn?2011-09-09 07:29?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9月7日《新京报》)

作为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同时发布的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不过,由于最近接连发生多起老人跌倒无人搀扶的社会性事件,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自然格外吸引眼球。

客观地讲,老人跌倒,围观者不敢上前搀扶,不能简单归结于道德冷漠,其中也暴露出公众急救常识的匮乏。由于对自己能否正确急救缺乏自信,害怕给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很多人不敢贸然伸出援手,往往只能拨打120和等待医生,以至于白白错过应急抢救的最佳时间。因此,卫生部门出台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很及时,很有必要。不过,也有很多网民认为卫生部出台这样一个《指南》显得不合时宜,公众讨论的焦点是社会责任、社会道德以及法律的公正问题,而不是卫生部认为的技术问题。

但不管舆论矛头是什么,必须看到“扶老人恐惧症”,不仅是社会公德考题,更是急救常识的测验,在它面前,我们交出了一份不合格的成绩单。据统计,在美国每4人中就有1人受过急救常识培训,而我国受过急救培训的人比例还不到1%。事实上,与国内民众急救常识的荒芜贫瘠相比,卫生部的一纸技术指南还只是“杯水车薪”。首先,《指南》全文长达41页,洋洒洒长达2万多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有耐心去读完;其次,就算认真拜读,其中随处可见的专业术语和技术要领,又有谁能记得住,在关键时刻用得上?此外,更重要的是,如此孤立的、冷冰冰的技术指南发布,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难以真正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

有学者提出,改善急救知识的宣传途径很重要,要将急救知识融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岗前培训中,以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教育。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在美国,急救课程占幼儿园教学总课程的1/3,主要是让孩子明确知晓哪些事物是危险的。老师们会演示洋娃娃接触电线插座后被电击而倒地的场景,让孩子于游戏之中为将来接触急救知识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急救教育,主要普及的是打急救电话、求救以及一些简单的外伤包扎等;到了初中,就会接触到刀伤、烧伤、烫伤等真正的急救方法;从初三开始一直到高中,会重点普及心肺复苏术,高中毕业时,学生还要参加相关考试,通过者可取得资格证书。可以说,美国的急救成功率高达74%,这与其“急救从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反观我国,又是“廉政教育从娃娃抓起”,又是“性教育从娃娃抓起”,更应从娃娃抓起的急救常识却是少得可怜。

痛定要思痛,亡羊需补牢。反思扶老人问题,就让技术的归技术,道德的归道德,在建立公益基金和法律免责机制的同时,加快急救常识的普及推广,早日将其列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常规内容,让人们从小掌握身体创伤、常见突发疾病等急救能力。切记,要扶起的不仅有受伤的社会公德,还包括孱弱的应急教育。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