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还有多少隔着玻璃鉴定出来的文物
www.fjnet.cn?2011-09-07 08:56? 姜伯静?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商人谢根荣骗贷案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两件“玉衣”取得银行信任,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而专家仅“隔着玻璃看了看”就给出24亿元估价。“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我没把它当成鉴定活动。”(9月6日《京华时报》等报道)

看看那几位“隔着玻璃看了看”就给出24亿元估价的专家都是谁吧: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的史树青;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杨伯达;中国宝玉石协会原副会长、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单是这几个名号,就能压住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任何一个人。这些在文物鉴定方面“一言九鼎”的人物竟然能够随随便便给一件“组装玉衣”估出24亿元的天价,这足以让人怀疑:今天,我们的博物馆里还有多少隔着玻璃鉴定出来的文物呢?

关于文物鉴定,王国维主张“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新出土的文物材料与文献史料并重,把古文字古器物学的研究和经史之学相结合”。

在这里,王国维所说的是学识,但除了学识,我始终认为,文物鉴定还要秉承一点:良心。要知道,在这个工具基本“靠眼”,手段基本靠“摸”的鉴定时代,一颗不为金钱、势力、私欲所动的良心是多么的重要。

记得舒乙曾经撰文回忆过这样一件事:“老舍收藏过一只‘康熙年’的蓝花碗,还有一只赵树理赠送的品相极好的大桃瓶(后来知道它是一件仿制逼真的赝品)。郑振铎看了这些藏品后,评价说都是‘一堆破烂,归拢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全该扔’。”以郑振铎在考古界的地位,以老舍在文学界的地位,再加上二人的交情,郑振铎只需说上两个字:“不错”。我们可以想象,老舍的这两件“藏品”足以成为“传世珍宝”。但是,郑振铎并没有如此违心的说话,在我看来,他有一颗对待文化和文物的良心。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