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不妨将科研经费也纳入“公示”范畴
www.fjnet.cn?2011-09-03 20:11? 郭杨阳?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中国科协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科研人员通过虚报经费、收集发票充抵等手段将科研经费放入个人腰包。相关机构的财务部门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滥用资金的行为开了绿灯。(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总愿意相信“穷书生”的古老说法——真正热爱科学、热爱知识到骨子里的人,大多数是物质上的穷人。但这种“穷”不代表缺失、更不代表不完美——还有什么比一位执着的学者,穷其毕生,临了留下一卷令后世仰止的沉重书卷更令人敬仰的?

可以说,物质上的贫穷是知识分子的宿命。但是,并不排除那些合理的、顺其自然而来的财富,如果能够衣食无忧地与科学相处,谁又愿意做苦行僧?但是,一旦知识、科学成为谋取利益、填平欲壑的手段,又何其可悲?尤其令人不齿的是:许多科研人员借着知识之名投机钻营,早已富得流油,甚至,成为科研经费库里的“硕鼠”。这些人,实在应该回一回神,摸摸自己心间、年少时留下的那个科学家的梦想。

其实,科研人员过渡物质化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能够招架住诱惑的真性情者?直面国内科研资金大量流失成为当务之急。而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也采取“公开”的方法,将科研经费也纳入“公示”的范畴。

官员财产来源不明,于是公众呼吁采取财产公示制度,通过最大范围的监督,使官员财产运行在阳光之下,进而实现反腐、防腐。之于科研经费,也有一套已成体系的运行、管理方式,现在问题是这套运行方式被人钻了空子。这样,从一些大项目开始,逐渐将科研经费纳入阳光的运行轨道上,实现社会监督,无疑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意义。当然,许多人也许会以为:科研项目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比较专业,非专业人士无以监督这个过程。那么,至少也要将科研项目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的监督语境下予以公示。

当然,公开不是万金油。在公开的同时,还需要国家科研部门直面问题——正视科研资金被攫取的巨大危害性。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公示”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每一个被发现的问题。只有监管与惩处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震慑那些科研资金库里的“硕鼠”,也只有此,才能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而从事于科研事业的知识分子,应该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的流失到达需要“公示”的地步,是对知识分子高尚品格的一种莫大讽刺,清清白白地从事于科研事业,应该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条座右铭。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