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司机停车逼座不如有奖鼓励让座
www.fjnet.cn?2011-08-28 20:24? 胡艺?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已有7个月身孕的朱小姐在郑州乘坐909路空调公交车时,竟无一人主动让座,实在看不下去的公交司机索性将车停下来,“逼”占用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小伙子让座。(8月25日中国新闻网)

公交车是展示社会风貌的窗口,在这个窗口里,我们能够看出许多人的道德水平和精神素养。而尊老爱幼、关爱孕妇、病人素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年轻乘客主动给身怀六甲的孕妇让座正是这种美德的体现。孕妇朱小姐上车以后,司机多次用广播提醒乘客为孕妇让座。不仅全车无人让座,年轻小伙子还“抢占”了老弱病残孕专座。司机气愤不过,停车逼人让座。从情理上讲,司机此举充满正义之气,体现了对老弱病残孕群体乘车权利的尊重。

但是在我看来,“停车逼座”只是义愤之举,并不是好办法。如果车上老弱病残孕乘客远远多于老幼病残孕专座数量,爱心座位不够,年轻乘客又不愿意让座,怎么办?总不能让乘客都拿身份证出来比较年龄大小,再由司机安排座位吧。公交车是讲求运行效率的,如果公交车司机专门为孕妇找座位的话,难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通运行秩序。部分工作、学习繁忙,赶时间的乘客也会产生怨言。

而且,“停车逼座”还有道德“绑架”的嫌疑,易使乘客产生逆反心理。我偏不让座,看你公交开不开?也许有人会说,在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让座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起码的社会公德,让座者要有一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之心,更应持一种宽厚仁德、不计得失的超然心态。但是,我们从小接受的传统教育除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之外,还有太多诸如“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类要懂得“感恩、回报”的思想灌输,因此我们在做好事的同时,内心深处一般都渴盼着对方能有所回报。心怀他人、完全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是一般常人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

广为流传的“子贡赎人不要报酬,被孔子批评”可谓这方面的经典案例。春秋时,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出钱把人赎回,回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予奖励。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重返故园。后来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外赎回了许多鲁国人,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拒绝了奖励。却遭到了孔子责骂。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赎回同胞是一桩善举。让行善之人不蒙受损失,得到大家的肯定,愿意行善事的人就越来越多。子贡不要奖励,固然可以赢得更高的评价,但是同时也拔高了人们对“义”的认识。此后,再没有多少人愿意出钱赎同胞回国。子贡此举实际上伤害了其他落难的鲁国同胞。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交司机门除了从道德层面呼吁年轻乘客无偿让座,用“停车”这样的硬招对不让座乘客“逼宫”以外,还可以尝试采取激励措施培养乘客的让座公德。比如,给让座者发放“爱心卡”,对经常让座者给予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等。这不仅对公交文明素质提升有倡导示范作用,还可以唤起乘客主动让座的道德意识。让更多人这么去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公众思想道德觉悟存在瑕疵的情况下,完全靠道德舆论的力量维持让座规则是不现实的。在道德提倡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激励乘客公德心回归也不失是一种次优选择。

当然,如果公众道德素质提高了,让座成为一种文明习惯,让座有奖也会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能避免“停车逼座”之类的尴尬。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