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如何破解茅盾文学奖的“矛盾”
www.fjnet.cn?2011-08-23 16:39? 林 萧?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根据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公布的最终结果,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以及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最终胜出。评选结果一揭晓,便在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巨大争议。(8月22日《北京日报》)

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自从诞生以来,有关它的质疑和争议之声就不绝于耳。此次公布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结果,5位获奖作家中除了刘震云外,其余4位均为中国作协会员,这是公众质疑的焦点之一,认为茅盾文学奖已成为公开的“关门评奖”,而被公众普遍看好的网络文学作品无一获奖。争议点还在于,此次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相当于6部120回的《红楼梦》,评委麦家表示,“我觉得把它看完是我的责任,所以咬着牙用一天半的时间把它读完了。”麦家“咬着牙”才读完《你在高原》,其余60位评委中只有10多位进行了通读,更多的评委连作品都没仔细看就评定为获奖,既让人看不到评委的认真负责,评奖的公正性也根本无从谈起。《你在高原》如此,对于其他20部数千万字的入围作品而言,评委能认真到何种程度也就可想而知。没有认真阅读却评出获奖作品,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评奖恐怕连小学生作文评奖都不如,评委如此评奖又如何能担当起全国最高文学奖项的重任?

早在几年前,就有专家指出,称茅盾文学奖严重偏离了奖项的宗旨,已成为名不副实的“矛盾奖”。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经过多方论证后,批评“茅奖”不仅未能实现国家最高文学奖的价值,而且基本上丧失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引导作用,希望“茅奖”能暂停十年。由此可见,“茅盾奖”演变成“矛盾奖”,第八届“茅奖”的评选既不是起点也非终点,仅仅是“矛盾”的一个体现,只不过在商业化日益剧烈的当下,伴随着媒体功能的强大,越是大奖的出炉就越能引起公众的质疑,事实恰恰证明,公众的声音无疑是客观公正的,因为相对于参评作家或评委而言,公众没有任何利益纠葛,他们只是作为旁观者和见证者实话实说。

很显然,一味地叫停“茅奖”并非明智之举,那么,既然“茅奖”要继续评选下去,该如何破解个中“矛盾”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评奖体制入手,必须打破现有的官方垄断规则,作品报送、参评标准、评委人选,应该由官方和民间共同完成,从源头上确保评奖程序的科学、严谨;其次必须让评奖全程公开、透明,变“关门评奖”为“开放评奖”,评奖过程中让公众广泛参与进来,确保评奖的客观、公正;此外,必须健全监督、追责机制,对于评奖过程中的拉关系、不尽责等行为必须严惩,对于失职者终生不得参与任何评奖,并进行重罚,通过多措并举使“茅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前行,真正推动我国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