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弄清故宫是谁的故宫 道歉才更有意义
www.fjnet.cn?2011-08-22 09:24? 华商报?来源:华商报    我来说两句

从香港一家私人藏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最新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日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终于出面认错,对“十重门”逐一回应。

尽管故宫院长的回应,依旧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尽管亡羊已太多才想起补牢;尽管故宫选择了接受官方媒体新华社的采访,而非召开媒体见面会的传统回应方式,我们仍然表示欢迎。毕竟真诚地向公众致歉,真诚地回应舆论质疑,这合乎公众的期待,也利于故宫关上那十道羞耻的“门”。

如今回看“失窃门”“会所门”“瓷器门”“拍卖门”等故宫丑闻,除了神秘的“网友曝”外,对里面发生的事情,公众连“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可能都没有。于是,在扣响故宫的重重“大门”时,公众不禁狐疑并发问:故宫到底是谁的故宫?虽然最后一位皇帝在1924年就彻底走出故宫,故宫告别皇家独享庭院也逾80载,可似乎故宫并没有找到博物院的感觉,反而保留着紫禁城的傲慢,阳光始终徘徊在坚实无比的深宫红墙之外。

从私家皇宫早已转向公共文化单位的故宫,有理由感到尴尬,一个丑闻不断的事业单位,必然在运行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作为故宫真正主人的社会公众,有理由要求故宫的委托代管机构道歉,无论是“会所门”,还是“门票门”,作为代管机构的故宫管委会,不仅没有在决策时取得公众的同意和做到事先的告知,在遭到质疑时此前一直对公众也是捂着藏着。

于是,坦承管理弊端和构建与公众交流的常态机制,成了故宫院长郑欣淼此次回应丑闻的亮点。在此之外,公众也在院长郑欣淼道歉之后提出三大期待,一是可以犯错误但不可以犯低级错误,如写错字和狡辩,需要道歉,更要处理;二是公开透明的公布要加速,比如票款用途明细,不能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三是“十重门”后如若再有“丢脸门”,要积极主动迅速应对。

无论是郑欣淼致歉的立足点还是公众对故宫的期待,要实现必然还是回到此前提出的那个问题——— 故宫到底是谁的故宫?答案毋庸置疑,故宫注定不会再成为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紫禁城,而是一个现代文明语境下的公共文化机构,一个由公共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

唯有明晰这一点,在公众对故宫连续质疑之下,故宫院长郑欣淼在回应中保证公开透明和进行整改的承诺才不会走空,公众也将详见全面整改的内容和计划。进而,故宫才能实现真正的治理,达到专家治理故宫,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畴而不是行政授予的前提下开展商业运营,在公共文化资产的保护和经营之间、公共性与商业化之间,找到一条平衡之道。

也唯有心存公共属性并在管理行动中得以践行,故宫的监督之门才能打开,故宫才能开放给我们每一位社会公众,真正的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够行使我们的监督权。如此,那一扇一扇的丑闻之门才会永远的关闭。

有人说要把文化交还给文明,让文明来保障文化,因为就像那些在时间长河中难以留存的歌谣一样,文明、信任、尊严也是一件易碎品,怎么样妥善地保护它,怎么样妥善地让它永远长存在我们的文化的长河里面,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期待着一个彻底弄清公共属性和懂得现代社会管理的故宫,带着对人类文明的敬畏,带着对公众托付信任的敬畏,真正地在时间的考验当中去解决。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