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寒门学子名校梦为何模糊
www.fjnet.cn?2011-08-08 08:43? 然玉?来源:华西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8月7日《现代快报》)

阶层固化,悄然成了令人遗憾的趋势。为破迷局,教育尤其高等教育,自然责无旁贷。大学一直是底层学子向上流动的通道。一批又一批农民子弟,藉此奔向希望、获得认同、融入城市。但如今,对部分农村学生而言,名校之梦变得日渐模糊。

渐低的“比例”,不仅表明个体命运转型受挫,更意味着包容的社会心态发生动摇。一个有志于实现城市化、增进全民福祉的地方,居然在不经意间冒犯着底层民众利益。经济跃变的三十年,奇迹不断的三十年,为何会成为农村学子渐遭冷遇的三十年?较之前辈,他们不见得慵懒懈怠,甚至更为勤奋刻苦,却始终难以复制之前的“名校童话”。

是的,一切并非农村学生的过错。而是三十年间,某些教育资源为权势挤占,农村学校逐步沦为罕受关注的角落。这共同造就了农村学生的悲剧。一方面,私立教育强势崛起,并持续吸纳着体制内的诸多优质资源。而鉴于其超高收费,农村学生自然无缘分羹;另一方面,公立教育整合失序,所谓重点高中、超级中学,以其垄断性优势将农村中学远远抛在身后。

久而久之,城市与农村、富家子弟与寒门之后,早已不再位于同一起跑线。竞争一旦失去公平,其中一方注定兴趣寡淡。若既存格局不改,可预期的未来里,农村孩子不仅考分上难以冲击名校,热情与激情也难免消失殆尽。彼时,重点大学矮化为“城市人俱乐部”,一扇阶层流动之门被狠狠钉死。随之而来的是,群体凝聚力消解、社会裂痕推迟弥合。甚至,更直接的恶果是,众多优秀人才无以脱颖而出,某些庸人却掌握着未来。

关注名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便是关注特定社会空间的公平度和开放性。根据人口基数、考虑到寒门子弟上进的蓬勃欲望,清华、北大农村生源不到两成何其诡谲。有些潜在障碍,阻隔了农村学生的深造之路;有不少庸碌之才,藉不公手段“鸠占鹊巢”。在扭曲的规则内,有限的教育机会,未能分配给最合适的学习者。之后,底层个体命运被改写,而真正的人才源头或许会慢慢堵塞、断流,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