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蜱口”夺命,可咋办?
www.fjnet.cn?2011-06-30 08:16? 徐云鹏?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64岁的吉林市船营区居民宋国臣,平时喜欢到野外采山菜、爬山。一个多月前,他到吉林市老爷岭采山菜时,被蜱虫咬了。6月26日早上,宋国臣突然发现自己起身困难,摔倒在地,之后一直头晕、恶心,高烧39摄氏度,四肢不灵便,被医院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据2011年6月29日《新文化报》)

入夏以来,陆续有“蜱口”夺命的消息传出。6月1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称,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而此前的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山东省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26例,死亡6例;江苏从2005年到2010年9月,疑似和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共24例,其中有6例死亡;吉林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魏矛介绍,往年平均每年只有一两例,今年多些,已经出现五六例了。

据了解,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等,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蜱虫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被觉察,却能传播多种疾病,甚至易夺人性命。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2009年至2010年,在河南、山东等地出现的蜱虫叮咬病例,是由一种新型病毒感染所致,由于死亡率较高,所以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近几年报告的临床病例表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有蔓延的趋势,由原来的林区向草原丘陵农业区蔓延。另外,随着林区经济的发展和森林游探险游、野外生存游事业的兴起,以及林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进入林区的人群逐年增加,致使“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流行范围逐年上升,应当引起卫生防疫部门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应对。

虽然卫生部门强调该病可防可治,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疫情流行,而且在城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虫生存,因此,市民不需要担心在都市中染病,更不必为此恐慌。

然而,我们目前尚不可否认,蜱虫咬人能夺性命,咬后治疗更要人命。目前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去年6月20日,山东蓬莱市北沟镇南王绪村农民曲清香在葡萄地里被蜱虫“咬”了一口。这一口,让她在蓬莱市人民医院重症室住院25天,100多项检测,2米多长的账单,11万3千元的治疗费,花掉了总计10年的收入,才“蜱口”脱险,保住性命。

河南、山东等地在此病确诊治疗过程中,凸显了基层卫生防控漏洞,例如,如何宣传预防、如何接种疫苗、如何及时诊断治疗,以及药品的报销范围等,均存在不规范统一的状况。规范“蜱虫病”防控工作,遏制“蜱口”夺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机制,包括定制预防治疗指南、建立疫苗接种制度、建立公共卫生教育制度、建立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定点医院、建立药品报销目录、建立救助基金制度,等等,确保预防有效,治疗及时,咬而无忧,早日康复。

据了解,河南省商城县出现蜱虫叮咬致使人发病甚至造成死亡的情况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去年9月10日,卫生部专门派出专家组专程奔赴商城县进行调查蜱虫中毒疾控、医疗救治等情况。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进行监测、研究,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开展这项疾病防控工作,这也让人们忐忑之心安慰了许多,我们期待着蜱虫咬人的“解药”能够早日上市应用,为民造福。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