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京沪高铁票价公布,公众缘何不买账?
www.fjnet.cn?2011-06-14 16:10? 张遇哲?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3日上午,铁道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亚东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将于本月底正式开通运营。票价根据时速分两种,以二等座为例:300公里/时动车票为555元,250公里/时动车票为410元。(6月13日《新民晚报》)

作为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和新中国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京沪高铁的开通营运备受瞩目。应该说,555和410元的二等座票价,还是略低于之前“全程票价可能在600元上下”的社会预期。不过,当票价最终尘埃落定之时,大部分网友还是认为“偏贵”、“还不如坐飞机”。

诚然,作为理性经济人,乘客永远都希望票价越低越好,但抛开情绪化的表达,质疑高铁票价也凸显出一种无奈的尴尬——由于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和运营成本的信息缺失,公众对于高铁票价的制定完全没有话语权,票价是否合理更是无从判断。

《价格法》第23条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然而,现实却是高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听证却依旧处于“镜花水月”。从2008年京津城际高铁,到2009年武广高铁、2010年郑西高铁,再到今年的京沪高铁,一直都是铁道部自行定价,然后向相关部门报批了之。

成本不公开,机制不透明,无论车票定价多少,都难以令消费者信服。尽管铁道部口口声声称“高铁票价是根据铁路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来测算”,但成本却是不折不扣的糊涂账,其本身是否合理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即使如今“铁老大”已不复当年,但相比公路和航空,铁路依旧在中长距离的旅客运输中起着主要作用。因此,高铁仍属于不完全竞争,铁路部门的相对垄断地位难以撼动,自然也就缺乏开源节流、压缩成本的决心和动力。

据相关人士透露,2004年国务院批准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可行性报告》中,武广高铁建设成本应为930亿元,但到了前期筹备协调会议上,投资额就诡异地涨到1166亿元,而最终实际投资可能还要远高于该数字。没有人告诉我们,成本为何增加;我们只能做的是,为水涨船高的票价多卖一份单。而京沪高铁先是传出“8年内收回成本”,而后铁道部又改口为“16年收回投资”,变脸背后同样迷雾重重。

铁路的公共产品属性,非但没有激发出铁路部门的社会责任感,反倒成为其向政府“要奶吃”的理由。面对社会质疑“高铁票价高”,铁道部去年曾叫屈喊冤:“国外铁路票价大部分由沿线各地政府补贴,这也将是中国铁路降低票价的现实路径。”除了以“和国际接轨”为由索要补贴外,却只字不提内部挖潜的责任和让利于民的义务,“铁老大”的乖张霸道显露无疑。最新披露的《铁道部2011年第一季度主要财务及经营数据报告》显示,中国铁路企业负债19836亿元,负债率超过58%,相比之前又增长了两个百分点。过多的负债,和高铁的高速发展、巨额投入不无关系。而定价机制不理顺、运营成本不公开,消费者就永远无法摆脱被铁道部转嫁负担的“冤大头”命运。

因认为铁路部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高价和价格欺诈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去年3月北京4位律师联名向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发出举报信,建议纠正铁路部门的行为,以听证方式决定高铁票价。这让我们看到“监督时代”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铁道部不应一味被民意围追堵截,而应主动公开高铁成本,让消费者参与到票价制定的博弈中来,在高铁的可持续发展和百姓的出行权利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而这一切,期待京沪高铁成为一个范本。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