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春节“移风易俗”
www.fjnet.cn?2011-02-09 14:17? 易艳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不过,和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相比,即便是这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年俗其实也有很多变化,比如北方的庙会为了容纳更多的游客,举办场所就大多从寺庙变成了公园、街道、广场等公共场所,让参与者活动起来更自在也更安全。这种“微调”让传统习俗更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也让文化传承更为科学和文明,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对这样的“移风易俗”感到反感。

说到春节“移风易俗”,不能忽略的一个话题是关于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讨论,它几乎每年都是春节期间的焦点话题之一。尽管燃放烟花爆竹的噪音和环境污染让很多民众不堪其扰,尽管各种安全事故让这一旧习俗背负了诸多骂名,学者秋风仍撰文“坚守”这一传统,他前不久在《新京报》撰文称,“一种惯例,一种习俗,如果它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被人们普遍地遵守,且没有造成显著的伤害,那么,它的存在权利就是无可置疑的。”

存在即合理,这似乎是所有拒绝“移风易俗”者紧握在手中的尚方宝剑,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存在了数百年”的习俗就应该无条件沿袭下去,容不得丝毫改变。殊不知,“年俗”本是一个动态演进的集合概念,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转变,都会使得一些曾经的习俗慢退出历史舞台,而某些公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交往方式则很有可能逐渐发展为“新年俗”。我们看重传统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必须墨守成规,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始于古时候的风俗都要一成不变地复制。当然,我们反对以任何形式粗暴地阻断那些仍为广大百姓所接受、践行的年俗文化。

民俗的演进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当一些旧民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或找到替代品的时候,它理所应当会慢慢地消失在公众视野当中。如果能以平常心看待年俗文化的“移风易俗”,理性认识那些生命力日渐枯竭的文化形式,或许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更生动、更符合文化传承规律的新文化。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