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不妨以平常心看待春节“移风易俗”
www.fjnet.cn?2011-02-09 14:17? 易艳刚?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如果能以平常心看待年俗文化的“移风易俗”,理性认识那些生命力日渐枯竭的文化形式,或许有助于我们创造出更生动、更符合文化传承规律的新文化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当中,春节的文化影响力和社会意义都是其他节日难以匹敌的。然而,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稀薄,也是不争的事实,和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某些与春节相关的风俗也面临“失传”的风险。正是基于对这种文化“断代”的担忧,不少民俗学者多次大声疾呼要通过申遗来扩大春节的影响力。

这种保护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固然值得赞赏,但一项社会风俗能否历经累世而得以传承,显然与是否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无直接关联。早在几年前,端午节和羌年就已经成功申遗,但这并没有止住它们式微的势头——即便在屈原故里,被视为端午节标志性活动的划龙舟都已经更接近于某种表演,而非一种能够让大众广泛参与的风俗。

龙舟遭遇的尴尬,基本可以视作诸多传统节日风俗共同面临的通病。当一种风俗不能调动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与热情,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它与自己“无关”,进而导致这种风俗失去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我们时常在关于春节的新闻中听到诸如“热情的锣鼓敲起来,欢乐的秧歌扭起来”这样的描述,画面虽然很符合节日喜庆的气氛,但那些终究是“表演”而不是“生活”,试问有多少正常人春节期间会在自己家里敲锣打鼓和扭秧歌呢?

相比之下,一些实实在在的年俗往往因为参与度高和相关性强而得到了更好的保留,显示出强健的文化生命力。比如北方春节期间的庙会,动辄吸引上百万人次的游客,成为春节文化的一大盛景;又比如南方地区“正月初二回娘家”的习俗,为大家提供了家庭团聚的契机而传承至今。这些风俗不仅为民众提供了娱乐消遣,满足了我们的文化需求、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还为自身的发展演进注入了活力。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