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压缩行政规模才能干掉土地财政病根
www.fjnet.cn?2011-01-13 09:45? 沈洪溥?来源:南方网    我来说两句

2010年刚过,统计数据就给善良民众兜头泼了一瓢冷水。全国楼市在多重调控政策作用下,依然红火一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2010年全年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普遍大涨,涨幅最小的是广州,达23%,而北京涨幅最大,同比大涨42%。同时,土地市场持续火爆,2010年全国12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8814.4亿元,同比增加50%。价格因素对一些城市土地出让金的贡献率十分突出,比如,武汉、南京等城市2010年住宅用地出让面积同比增幅不到20%,但出让金的收入增幅却超过125%。可见,楼价高烧、地价高企的现实并没有受到各种调控影响。

按照习惯,面对这类“硬骨头”,国人通常会能解决的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去找解释,然后把解释变成统一的认识,然后洗洗去睡觉。

如今楼市高烧,主流解释是土地市场高烧。据说如果地方政府操作的土地市场高烧不治愈,则建在土地上的房子价格就没可能降下来。直观地看,当然很有道理,逻辑更值得玩味——— 不是中央政策不给力,全怪某些地方政府坏事。

与此相关,地方政府也体贴地顺势发明出一套诉苦逻辑:一是财权、事权不统一,结果基层干部都是“干着卖白菜的活儿,操着卖白粉的心”;二是因为不能喝着西北风去为人民服务,所以地方政府只能经营城市、开掘财源,卖地生财属于自求发展云云。

笔者曾真诚地相信过这套逻辑,但在真诚相信之后,却发现整套逻辑根本无法衍生出具备操作性的政策。原因在于,假定我们相信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确实存在问题,那么当下所要进行的改革无非是多给地方而少给中央。可是,要多给地方政府多少财政资源,才可以匹配地方事权呢?地方政府取得更多的财政资源之后,是否就一定不会再操纵土地市场呢?况且,今天的调整之后,谁能保证今后不再出现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呢?皆无解。更重要的是,压低土地价格就能够降低楼价吗?也未必。由此看来,把楼市的疯狂和火热都归于土地市场,不妥;而让地方政府成为高楼价、高地价的罪责承担者更不妥。

从此出发,所谓通过财权、事权重新匹配来解决土地市场乱局的建议,或许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尤其是,当前各地行政规模膨胀,越来越多的人打破脑袋要挤进“吃皇粮”的队伍。在地方行政费用膨胀的背景下,无论增加多少财政资源投入,也一定会出现新的入不敷出局面。打个比方,作为奥特曼,当面对一个不断壮大的大怪兽,有效的招式并不是投喂更多的食物稳住对方,而是先行控制其掠食能力,再一步步控制食量,将其转变成可以驯化的小怪兽。

在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上也是一样。普罗大众要的是整个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给纳税人减负,而不是将自己上缴的财税蛋糕在中央、地方两级主体之间怎样更合理地分配!这样,如何有效地控制、压缩消耗财政资源的行政规模,让地方政府花钱的欲望减弱、需要的费用减少,善用节支而不是支持增收的方式,来实现财权和事权的再平衡,才是有意义的解决思路。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利益纠结且日益复杂,如今每每涉及到改革攻坚核心问题的讨论,就有不少人出来做出秉持公心的样子来使舆论焦点偏移。土地市场过热的话题即是如此。在舆论诱导下,你我他都曾真诚相信,只要中央让一点、地方多一点,则楼价、地价都将趋向理性。然而,你我他却都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长期多予少取等近乎赎买的绥靖政策是难奏效的,必须要有效压缩行政规模,把虎变成猫,才可能将“土地财政”祛病除根。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