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飞行员资质造假与海恩法则
www.fjnet.cn?2010-09-08 10:31? 蔡方华?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在8月26日召开的中国民航全行业航空安全紧急电话会议上,民航局长李家祥首次披露,在2008年至2009年的行业调查中,共查出200多名飞行员资质造假,其中涉及深圳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就有103人。虽然民航方面还未就此事向社会公开发布准确消息,但从大量报道所反映的情节看,飞行员资质造假的现象在民航领域确实存在。

所谓飞行员资质造假,是指飞行员在调动或军转民的过程中,虚报或伪造自己的飞行经历尤其是飞行时间,以期获得更好的岗位和更优厚的报酬。资质造假只可能让一些飞行员提前成为机长或副驾驶,而不会让外行人成为飞行员,因此,这一现象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那么恐怖。

但公众由此而生发的心理紧张仍是难以稀释的。众所周知,航空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它说的是,在每一起重大的航空事故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个事故隐患。因此,要想避免航空灾难的发生,就必须把这些先兆和隐患都消灭掉,这就意味着在航空安全领域必须实行零容忍。飞行员资质造假就其性质而言,如果发现得早,可能是隐患,如果排查不及时,就可能升级为先兆。如果不具备资质的人走上了机长等重要岗位,引发事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飞行员资质造假对海恩法则的这种“触发”效应,不能不引起整个社会的警惕。

如果飞行员资质造假只是偶发的孤例,那或许说明安全管理和队伍建设存在一定漏洞。但是,当这种现象大面积发生时,它就有了不同的意味。首先它意味着,资质造假在航空领域是一种“惯例”,业内人士对此有所知晓,但既不向外界透露,也不会主动向管理机构揭发。这种心照不宣的行业氛围,当然与海恩法则所要求的零容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其外,大批飞行员资质造假也不可能不惊动管理层,这或许表明,某些航空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暗中容忍乃至变相纵容飞行员造假。当造假行为受到规则的默许时,它就带有一定的潜规则色彩。更进一步可以想到,航空公司尤其是一些小航空公司之所以对资质造假睁一眼闭一眼,多半是为了争夺飞行员这一稀缺资源,进而拼抢航线和市场份额。因而,飞行员资质造假实际上是航空业超常规发展和恶性竞争的一个征兆。它的可怕之处,恰恰就表现在这里。

航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是外界无法了解也难以想象的。但仅从常识角度就可以知道,航空业的快速扩张不可能只影响到飞行员这一个环节。机务、空管乃至更高层级的管理人员是否也存在造假或资质不符的问题,较小航空公司是否具备复杂航线所要求的资源与能力,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是否存在缩水情形,都是需要深入考量的。假如飞行员资质造假是一个先兆,同时还是一种征兆,那么,它背后的999个其他征兆又是什么,又该怎样去排除呢?这无疑是需要民航管理机构去解答的。

现代社会存在一个标志性现象,即所谓知识鸿沟。喝牛奶的人不知道如何生产奶粉,坐飞机的人当然也不懂开飞机。如果生产奶粉的人和开飞机的人关起门来,以长期形成的行业惯例来经营整个行业,则知识鸿沟和内部规则就可能成为公共安全的威胁。从这个角度而言,航空领域的安全会议不对媒体开放,而是让大家去捕风捉影或凭空想象,也是一种放大知识鸿沟、回避社会监督的表现。

出于对灾难的恐惧,每一次重大航空事故总会在人们心理上留下长久而难以弥合的伤口。在疗伤的过程中,某些新闻或传闻总会格外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点,不仅应该得到理解,更应该得到诚实的回应。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