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中学教材纠错,非总理不行?
www.fjnet.cn?2010-09-02 09:38? 张鸣?来源:东方网    我来说两句

据《京华时报》报道,今年北京的初中的地理课教材,纠正了一处错误,不再将陕甘宁三省划入华北地区。一般来说,所谓的华东、华北、西北地区的说法,是按历史的习惯,的确,历史上的确没有人把陕甘宁归为华北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属于西北。原来初中地理教材,如此归类,的确有点别出心裁。这年头,教材出错不稀罕,纠正也属正常,但奇怪的是,这个错误,却是由于被温家宝总理指出来,才得到纠正的。

按道理,编教材的都是专家,不大可能出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况且,初中教材,都是基本的地理常识,不会讨论高深的学术问题,也没有可能把学术上的争议放在上面,如果出现这样的错误,可能性有两个,首先,北京市的初中地理教材,编写者不够格,是出版者找人凑出来的,这样凑出来的教材教辅,已经不少见了。再加一份,可能性也相当大。其次,是专家自有专家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有其专业学理的支撑。毕竟,温总理虽然是学地质出身的,但脱离本专业多年,没有道理比这方面的专家更专业。

无论是那种情况,都说明我们的教育行政体系在教材编辑出版乃至审核管理上出了大问题。如果是前者,说明审核把关形同虚设,而且极其傲慢,有了错,非得总理提出才能改正。如果是后者,就应该尊重专家的意见,不能因总理一句话就随便改教材。

但是,我们知道,尽管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已经经过改革,理论上放开了。但实际上却依然是教育行政系统控制着,只有它们认可的专家,才能进入教材编写领域,只有它们认定的出版社才能出版教材,别的路径来的教材,基本上是通不过审核,也进入不了学校的。道理很简单,现在中国的出版界,教材出版是大头,谁控制了教材的编辑出版,谁就能获得出版业的最大的利润份额。自古肥水不落外人田,教育行政部门断没有放手的道理。所以,教材编辑出版的市场化改革,其结果,不仅丧失了原来计划经济时代教材的严谨,在刻板,教条方面则依旧,却平添了诸多的随意。提倡多年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材上根本没有体现,也没法体现,从编辑到出版,存在向钱看齐现象,于是严防死守,守住份额,守住阵地成了某些出版机构的要务。

换言之,我们的教材领域,尤其是中小学教材领域,存在着权力经济。而教育的目的,因此存在被忽视的现象。权力经济,服从权力,所以,只有国家总理的话,才能让这么明显的错误得到纠正。反过来,即使把陕甘宁归为华北有道理的话,也一样会因为总理的意见,而改过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国人提出多年的口号,但落到实处,只要利益足够大,那个地方,就可能是一花在放,一家在鸣,唯有更大的权力,才能让它们改变。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