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巩固“中国制造”的根基
www.fjnet.cn?2009-12-02 09:58? 肖擎?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据报道,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本周起开始在亚洲市场播出一则30秒的商业广告。这一广告攻势的主要诉求是竭力在海外宣传中国品牌,提升外国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认知度,使他们不再仅仅将中国看成一个成本低廉的市场。商务部目前已购买了为期6周的广告时段,一些国际主流媒体将是重点投放对象。

政府部门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在国际大型媒体上做广告的事例并不少见。早几年前,新西兰政府曾把广告做到国外,以吸引海外的新西兰游子回流,补充本地就业市场空缺。此次商务部在全球投放广告宣传“中国制造”,并非是为哪一个具体企业或产品做广告,而是关乎国家整体宏观利益,为国家争取整体收益。

近年来,“中国制造”带给国人生活上的幸福与便捷,但并不尽是荣耀与辉煌。一系列产品安全问题,曾使其他国家及其国民对中国制造的直接印象不断累积,经由模式化和大众媒介的传播形成总体观念,成为他们对中国产品形象甚至国家形象的一种评判。如果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如果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仍存偏见与误识,那么发出声音,作出说明,就是向外部世界释放诚意与善意,以希冀大家在全球合作视野里理解“中国制造”这一概念。

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所凸显的问题,不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纷争,也不只是一个外部形象宣传问题,中国制造产品的认知度能不能提升,怎样提升,处在多维层面。在国际舞台上,政府为一国争地位、争利益,在国内环境里,“中国制造”形象如何取决于我们自己怎么在做,智力投入、技术投入所制造出的产品能够为人信赖和放心,人在此一行为中的状态,这构成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改变形象的起点与基础。

其实不只在国外,在国内,“中国制造”有时仍会面临品质低劣的担忧与指责。一些重大产品和食品安全事件已显示商品制造与监管领域存在的问题,质量被强化为价格高的匹配,一把几毛钱的刀子、叉子,往往难以承载消费者关于产品可靠的想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因消费力不同也可能分享质量各异的商品。粗糙、不精致,在一些商品中人们仍然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受。对于制造商品,应有诚实而认真的态度,无论贵重或廉价,大型或细小,因商品之于人的属性,制造商品的过程都应足以让人放心。

除了品质低劣,中国制造有时也还面临成本低廉的质疑。多年前,在一份由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撰写的《我国人工成本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中,有如下表述:“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挤压了劳动者合理的劳动待遇、像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社会保障而形成的。”随着国家发展,此种状况已有改善,但离彻底扭转此一局面,仍然存在一定距离。中国制造的形象不应只被理解为中国产品拥有正面形象,其中也有人的生活环境、福利条件的改善,中国制造的背后,有人作为国家最宝贵财富的问题。

一个简单道理,只有每一个上架商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够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都能让人放心,只有劳动者在制造劳动的过程中权利和利益能够尽可能多地实现,那么我们才敢于面对日益苛刻的国际和国内消费需求,中国制造的形象才有强健根基。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