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面前能否城乡平等
www.fjnet.cn?2009-11-13 18:52? 王艳春?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导读:假如两个学生都是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一个家庭优越钢琴达到八级,一个家境贫寒并无其他大赛证书,按照北大推荐制的逻辑恐怕只有前者才能获得面试资格。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凭知名人士的推荐信便可获得一流大学的招生面试资格,从此不再是纸上谈兵。(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和前几年开始的高校自主招生一样,初衷都是为了弥补高考这种选拔方式的不足,减少一些成绩优异或是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发挥失利而不能被大学录取的几率,这对于尽可能多的吸纳人才而言当然是皆大欢喜之举。只是这些高考之外的选拔方式总是有意无意地在践行着这样一种逻辑“高考之外的各种招生方式,城市学生更占优势一些”,这句话是北大一位负责招生的人士在7月22号的《新闻会客厅》中讲的,他还说“不是因为他是农村学生还是因为城市学生我们就招或不招,而是因为他受教育的程度本来就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谁叫你生在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呢”。

这位同志似乎不知道中国富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工薪阶层或是农民伯伯,他们无力在供养子女读书之余还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培训班,他们竭力操劳也难以支付一架钢琴的高昂价格,更别谈让孩子从小跟名师大家学艺。而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让许多农村中小学连个像样的运动场,连一位合格的英语老师都没有,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也忍不住疾呼“农村学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使城乡教育出现了分化,农村孩子要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和城市孩子争夺一所大学的“入场券”。高校为何不顾这一严峻事实,而在谈到高考之外的选拔方式时一口一个“家庭条件好”、“学校条件好”,难道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处于劣势就是应该的,就是无可厚非的吗?高等教育这一公共资源何时变得只有少数有钱有权阶级才能享受的?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