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不上班拿工资折射“编制”与现实脱节
www.fjnet.cn?2009-09-17 09:01? ?来源:大众日报    我来说两句
  河南郏县252个“教师”因不上班仍可拿工资而遭到举报,举报人称他们谎报年龄提前退休。而造假者亦自称是县教育改革的受害者。政府官员则称此系无奈之举,由于需精简超编教师,为保证稳定和教改顺利只能部分牺牲财政。(9月14日《中国青年报》)

  郏县共有5000多名教师,但根据省里下达的文件来计算的话,郏县只能有4202个教师编制。既不能超编,又要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才有了不上班仍拿工资并晋级的事。不管谁认为不公平,还是受害,这种现象都不是郏县独有,它是计划体制的产物,也是政策的产物。

  按说教师数量应由教育需求决定,然而由于“编制”这个框架的存在,教师的数量就必须由“定编”来决定,这就是削足适履。岂止是教师,凡是财政养人的公职队伍中,都存在削足适履的问题。郏县252个不上班拿工资的“教师”也是“一刀切”政策的产物,因为编制是刚性的,上级文件“切”到哪个线,人员就不能不服从这个线。因此历次机构改革与人事变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消化人员”;而体制内利益与关系复杂的背景下,人员去留问题也只能来个“一刀切”——设一个杠杠。

  体制语境下,一旦授人以“铁饭碗”,再想收回,几乎就是个从来不曾存在过的“道理”。最不坏的方式就是赎买,赎买的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也不乏各种“创举”。比如行政升一级或半级后让位;保留待遇让位、回家;还有带薪创业……等等。一言以蔽之,不上班拿工资、不干活享受待遇,都是捆绑在体制上的“副产品”,体制改革不能突破,这个问题就不是郏县自己能够解决的。至于说到不公平、受害这个问题,实际上对纳税人最不公平,纳税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公务员退出机制与事业单位改革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中,然而这种事关体制内人员与纳税人双方利益关系的问题,就不应该局限于体制内自说自话——这也是“郏县现象”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决定公平的博弈中多融入一些社会参与,问题或许不会如此复杂与难办。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