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我们为什么比小偷还像“小偷”
www.fjnet.cn?2009-09-14 08:29?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在北京,一乘客乘车被小偷盯上,售票员为提醒乘客防备小偷,故意“刁难”乘客,而该乘客误解意思“被迫”重复刷卡,引起其他乘客注意,有乘客甚至建议投诉售票员。(9月13日《北京晨报》)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如今,我们似乎比小偷还像“小偷”,面对猖獗的窃贼,敢于挺身而出的人越来越少,“不敢得罪小偷”的人反倒是越来越多。一如这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提醒乘客有贼也只采取“偷偷摸摸”的方式。很多时候,不禁感到郁闷和迷惑:到底是怕什么呢?难道小偷手里拿把吓唬人的小刀子就活生生地把我们的公共责任感给围剿了?

  看看吧,小偷出没的地方都是公共场合,不是公交车就是大庭广众之下,就算是小偷团伙作案,一人一口唾沫也能将小偷淹死。可偏偏几乎所有人都在保持沉默,偶尔站出来一个见义勇为者还因为围观者的冷漠而遭到了小偷的伤害。

  或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劣根性,或许是人性冷漠,或许是道德水平下滑……对此,我们瞬间都能找出很多理由来。其实,我倒是觉得,这与人性与道德没有太大的关系。惩恶扬善,是人性的一种本能,想必没有一个人能够对邪恶的横行保持心灵上的平静。

  在我看来,面对邪恶,群体性出现的“退缩不前”和“明哲保身”,无形中折射出社会信任感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会让人在某些特定的时刻变得自私和世故:小偷行窃,我挺身而出,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及时援助,孤身与小偷搏斗自身有危险怎么办?因而,怀着这种担忧,很多人选择了“观望”;而当这种担忧蔓延于群体之中,众人围观窃贼疯狂的一幕就出现了。

  似乎,这并不是哪个人的错。但不论如何,大众比小偷还像“小偷”,这种渐成常态的现实,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由此,我们不难明白,单一的道德感召是无补于事的,当务之急的还是要尽快“修补”社会信任纽带的“裂痕”。(陈一舟)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