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用假新闻试探舆论的套路有点土了
www.fjnet.cn?2009-09-05 08:34? ?来源:红网    我来说两句

  数字也可以成为流行语,这种风尚大概始于今年。之前有源自杭州飚车案的“欺实马”(70码),眼下,汉字整形中的“67%”也有成为流行语的趋势。只不过,“67%”的流行之路似乎要遭遇一点坎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日前表示,“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整形”的消息是媒体的误传误报。他还透露,绝大多数群众来信是反对汉字整形的,这与网上的调查数据相吻合。(9月3日《成都商报》)


  67%原来又是一个假新闻!这意味着,连日来各路媒体指责教育部制造“假民意”,纯属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再看看教育部何其宽容大度,根本不以为意,甚至不予辩白——我们这些批评者不该感到惭愧吗?

  在感到惭愧之前,容我想一想,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67%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哦!它是《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8月21日做客新华网时说的,有名有姓,言之凿凿。虽然这个数据让人震惊,但人们丝毫没有怀疑这条新闻的真假。更重要的是,从8月21日起,在长达十多天时间里,面对沸反盈天的批评、嘲笑甚至谩骂,教育部一直沉默不语,不予澄清,这符合逻辑和常理吗?真的可以用“宽容大度”来解释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唯一合理的解释也许是,67%这个新闻曾经是真的,但由于其内核——67%这个数据是假的,而且假得太离谱,所以现在不得不将整个新闻说成是假的,否则难以自圆其说,甚至不好收场。这种套路,近年来我们见过很多,并对“假新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有些所谓的“假新闻”,其实是用来试探舆论反应的真新闻,试探成功自然皆大欢喜,试探不成功就将斥其为假新闻,左右逢源,滴水不漏。这种套路,曾经妙得很,用得多了,就有点土了。

  汉字整形是一项8年磨一剑的宏大工程,开了那么多次会、请了那么多专家、花了那么多公帑,总得拿点成果出来。成果一拿出来就被人们贬得一文不值,显然是有关方面没有想到和不愿意看到的。这可是关系到面子、利益和政绩的大事,为了“引导”舆论走向,67%这个新闻适时出笼,按照惯常套路,采取了“专家曝”的形式。只不过,有关方面耐心等待了十多天,不仅丝毫看不到舆论被扭转的希望,反而快要惹火烧身了,于是辟谣新闻适时出笼,同样是以“专家曝”的形式。反反复复、真真假假,似乎都与主管部门无关。

  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让我们热烈祝贺67%,祝贺它被赋予新内涵。其新内涵说得好听点是引导舆论很不成功,说得中性点是试探舆论不如人意,说得不好听点是戏弄舆论后全身而退。获此新内涵后,67%更具有流行语的潜质,小坎坷之后的流行之路将更加顺畅——只是千万别忘了67%原有的内涵,那就是营造虚假民意、试图替民作主。 (晏扬)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