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时言平 > 正文
汉字整形"被误读"缘于"被误导"
www.fjnet.cn?2009-09-03 08:39?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消息,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不过围绕着这次汉字整形的争论并没有结束。针对外界有关的质疑,教育部专家出面澄清,否认已经把意见汇总上报。另外,专家还指出,有关“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

  教育部的专家指出消息是被误读的,可是为什么会被误读?难道又是“居心叵测者造谣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吗?”若非如此,恐其是空穴来风?从逻辑上来讲,有误读首先必须有误导,然后通过误传,然后才成就了这67%的误读,由此可见,汉字整形遭误读,罪魁祸首还是“误导者”,但这误导者又是谁呢?

  大家用得好好的汉字,非得为它们整整形,而且还拿不出一个适当的理由。更可笑的是,竟然引来了另外30多位专家的叫停声,不禁让我们这些外行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这统一规范的汉字难道还分了不同的学派,就不能有个统一的意见?抑或是有些专家因为身居教育部门的要职,就能在不征询民众意愿甚至其他同行的意见说改就改?学术需要争鸣,但不需要“互殴”,学术界空余“专家”不见权威恐其是误导我们“误读”的原因之一。

  再来说说教育部,我们知道,8月31日本应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无声无息。墨子说过:“言不信者,行不果。”如此言而无信,“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怎能不被“误读”,怎能让网民们不产生猜想?另外,教育部作为中国教育界的权威部门,怎么就能够容许最终连自己并不认可的“专家”信口胡诌。发布整形的信息,汉字字形改与不改应该是由专家提出、组织论证、征集民意之后来决定,教育部因该是教育意见的集纳整合者、教育政策的最终颁布者,而专家的作用也只是“参谋”,可现如今俨然成为了教育部的代言人,甚至另立山头的“二大王”。

  教育部不能把汉字整形“被误读”的责任推到媒体或者网民的身上,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没有误导哪有误读,媒体记者和网民都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为此,教育部等权力部门在发布信息方面一定要做到谨慎、权威,说一不二,重新树立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而对于那些专家,他们的身份只是参谋而非决策者,无论是真是假,都严禁他们扛着权力部门的旗号混淆视听,同时更要防止专家从参谋的角色反串到代言人、发言人的角色上来,否则,被误读的尴尬在所难免。(时言平)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