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大学何时不再拒绝旁听生?
www.fjnet.cn?2009-08-27 08:42? ?来源:沈阳晚报    我来说两句

  新闻背景:“走,到川大‘蹭课’去!”这已成为很多成都人在工作之余的一种时尚和充电的方式。新学期即将开始,某网站开辟的“到川大听讲座”活动迄今已吸引上千人参与。对于这种“蹭课”现象,近七成的川大学子选择了宽容和理解,也有学生和老师对高校的教学秩序和管理表示担忧。(据8月26日《成都商报》)

  “到川大蹭课去”,引起了我对“北大旁听生”的追忆及向往。

  “北大旁听生”的兴起,当从蔡元培先生那里寻找源头。当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先生,要求“各学系有缺额时,均得收旁听生”,自此,北大便开始有了旁听生,而旁听风之甚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典故中,北大旁听风之甚,北大对旁听生之尊重,及旁听生们对学问之追崇,皆让神往。正是得益于北大的旁听传统,毛泽东、沈从文、丁玲、瞿秋白、成舍我等一批人生命中有了北大的印迹,而北大显然也因他们增色不少。今昔对照,“到川大蹭课去”,俨然有着北大旁听生的印迹。正是在此意义上,让人对七成川大学子的宽容而感动。

  在学术精神重塑上,大学其实是第一责任人。当一个大学口口声声称兼容并济,但却又排斥旁听生时,其实伤及的是真正的学术精神。对于大学来说,给社会人员旁听机会,这既体现了对求知者的尊重,更能通过这种尊重,引导自己的学生崇尚知识、追求真理。这一意义显然比安全更为重要,而且,我们也应该相信,在校园安全和大学精神之间,是能够找到共通点的。

  希冀“北大旁听生”能有更多现实版,希望“到川大蹭课去”不会成为孤本。(乔杉)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