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刘义昆 > 正文
端午申遗:文化要分享也要竞争
www.fjnet.cn?2009-05-29 08:41?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端午节,一条关于中国重启端午申遗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5月27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5月28日《新闻晨报》)   

  2004年端午节之前,听闻韩国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内舆论一阵哗然。有人疾呼:别让屈原恸哭于地下;有官员表示:坚决捍卫我们的端午节。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时就有评论指出,韩国申遗成功,不表示中国就不可以再申报端午节遗产保护。4年之后,端午节变成了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国“端午申遗”广受关注当在情理之中。   

  时至今日,一些专家和民众对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仍在表示遗憾,认为这是韩国抢夺了我们的文化遗产。这其实一种错误的文化心态。要知道,“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而且,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从申报要求和条件上看,中国专家也承认“从申报本身来看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认为,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韩国在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两者既然同根同源,显然不能简单地当做“不是一回事”。如果是为了中国能够“端午申遗”成功,便将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完全割裂开来,这种只强调文化特色而忽视文化共性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文化需要分享。事实上,在韩国“端午祭”申报之前,韩国的民俗学者就曾希望借助中国两千年的端午节历史底蕴,联合申遗。此次“中国端午节”申遗,也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省份与省份之间不该有文化界限,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不该有文化界限。湖北、湖南、江苏能够共同申遗,中国和韩国为何又不能联合申遗,或者分别申遗呢?   

  韩国“端午祭”能申遗成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既然是遗产,历史上属于谁,是很清楚和明确的;关键在于现在谁传承得好,以及保存和保护得好,才是最重要的。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是好事,中国端午节重启申遗也是好事。文化也需要竞争。只有通过不断的分享,中国文化才能为世界所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中国文化才会不断提高生命力。   

  延续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才可能真正提高中国文化的竞争力。鉴于此,“端午申遗”显然并非终点。希望中国能够通过这次“端午申遗”,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将端午节从一个“假日”真正变为一个“节日”,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刘义昆)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