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姜伟 > 正文
诗歌节,能否让中国诗歌雄起
www.fjnet.cn?2009-05-26 07:54?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5月23日,第二届中国“诗歌节”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和文化部副部长对诗歌节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广大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伟大而多彩的时代,面对着这样一个古老辽阔、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度,一定会向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奉献出锦绣华章(2009年5月24日《新华网》)。

  举办中国诗歌节的目的,无疑是振兴诗歌,繁荣诗歌,使中国诗歌能够真正的健康发展起来,但笔者认为,要使中国诗歌从枯萎的现状峰回路转,仅靠举办诗歌节这样一种形式,是无济于事的,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观念上的革命,才能使病入膏肓的中国诗歌有复兴的可能。

  历史证明,诗歌的生命力在于反映时代,源于生活,唯此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所接受,否则就要落伍甚至被淘汰。历史上各个朝代所产生的诗歌,能流传至今的都是通过诗人笔下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给人以生活和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耐人寻味,脍炙人口的作品;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那些反映为热斗争生活的诗歌,虽然有的带有左的时代印迹,但仍被人们所熟知。问题源于80年代初期,一些诗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接受了西方的朦胧学说,丢掉了工农商学兵这个创作基础,写出的诗歌不仅无病申吟,而且让人看不懂,把诗歌搞成了束之高阁,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一个怪物。试想,当诗歌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抛弃人民大众的时候,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死期也就不远了。

  要振兴、繁荣中国诗歌,诗人必须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面对中国诗歌的困境,不乏有人裸体保卫诗歌,抗议对诗歌的不公,不仅没使诗歌走出窘境,相反却越描越黑。其实改善中国诗歌目前的境遇,关键是诗人自己要把观念从高高在上的虚无主义转到现实主义上来,从朦胧学派转到乡土学派上来,从高雅转到通俗上来,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去体验和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以此赢得时代的宠爱,人民的青睐,这或许是中国诗歌雄起的一个药方。(姜伟)

(责编:刘宝琴)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