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
分享
第59期 90后古陶瓷修复师:学百家之长 赋残缺以美
  • 工作中的唐潔。受访者供图
  • 明·早期石榴花果纹青花盘修复。 受访者供图
  • 《蛙?界》是唐潔金缮技法修复作品的“经典”之作。受访者供图
  • 建盏修复,绘上祥云图案。受访者供图
  • 金缮线条修复。受访者供图

唐潔作为嘉宾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视频来源:央视

在宁德古田,有这样一位女孩,虽是90后,却喜欢古陶瓷修复,并努力将这项技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走近唐潔,了解她与古陶瓷修复的故事。

“光阴是种很奇妙的东西,我喜欢在岁月中搜罗带着光阴的旧物,我知道每一道痕迹里边都有美妙的人情味,所以我愿用双手去修复这些伤痕,让损坏之物都能重归于好,也愿我身边的人都喜笑欢颜。”这是唐潔对职业的一段心声。

随爷爷淘旧物,淘出兴趣与职业

工作中的唐潔。受访者供图

记者眼前的唐潔相貌清秀、温文尔雅,话语交谈之间给人一种内心细腻之感。未等记者开口,她便娓娓道来选择这个职业的缘由。“喜欢上古器物是受到爷爷的影响,小时候,周末时光,爷爷都带着我一起逛古玩市场,收罗古物。逛完市场后都会邀上一群玩友,将收到的宝贝,一一展示,讲述器物的来源,年代特征,器型、釉色,价值几何等等。”对于唐潔而言,小时候的玩具就是这些古器物,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判断出一些古器物的年代。被认为具有天赋的唐潔受到家人的有意培养, 14岁时便进入学艺阶段,拜爷爷的好友南京文物研究所的叶剑飞为老师。寒暑假时间,唐潔都跟随师父下墓考古,清理文物,跟随修复。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去了解每件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来,唐潔常常被震撼与吸引。

对一般人而言修复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对唐潔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习的坚持与坚守并不是问题。从最初的整理拼接到文物修复,她前前后后跟徒学习了多年。同时,善于学习的她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自己领悟、钻研,独立参与文物修复。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她修复了不下千件的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

要耐得住寂寞,更要学百家之长

唐潔修复瓷器。受访者供图

唐潔说,她可根据器物种类、破损程度,及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修复方案,包括金缮修复、考古修复、还原修复等等。

“我们平常修复一件器物的周期快的话三、五个月,慢的话二、三年都是常有的事,文物修复更多的是与器物的对话、与千百年前创造这件器物的作者进行对话:了解器物的背景文化、器型特征,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如何修胎,如何运笔,要无限地复原前人的创作,恢复器物最完整最华丽的状态与历史文化传播的价值。”令唐潔印象深刻的是之前修复的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青花黄帝盘,一共碎了7片还有不同的残缺,由于釉色丰富,画工复杂修复周期漫长,为了达到极致的还原,在纹饰修复的时候反反复复返工了不下百次,最后共耗费了2年多的时间才修复完成。

“拿到这些有裂痕的老物件,首先要进行粘合。修复要完成一系列补胎灰、补漆灰、找平、打磨等工作。每一步都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细心。对于一些允许创作的物件,而后要根据器物种类、器形等各方面进行进一步修饰,创作全新的图案,给老物件穿上一件新的外衣。”谈起修复技艺,唐潔颇有自信和心得。

在她看来,修复技艺需要的是漆画技艺和寿山石雕刻等技法的跨界融合,这一点从她大学专业学的是动画影视专业得到了印证。此外,她还师承文物修复专家张兆祥老师(《中国瓷器三千年》《中国文物大典2》编撰者)、寿山石雕刻大师刘北山老师。

建盏修复,绘上祥云图案。受访者供图

以金缮修复技法为例,据唐潔介绍,一般从“金漆修补”“随色修复”和“自由改造”三个不同的工作方向去修复。而3D立体雕刻金缮则是将寿山石雕工艺与金缮文物修复工艺相结合的最新技艺。要想做好3D立体雕刻金缮,不仅需要专业的金缮修复技艺,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熟练掌握雕刻技术。然而这对从事多年石雕和修复的唐潔来说这已不是难事。现在做金缮修复的人很多,而会3D立体雕刻金缮的独有她一人。

《蛙?界》是唐潔金缮技法修复作品的“经典”之作。受访者供图

在唐潔的金缮技法修复作品中,《蛙?界》既是她的“经典”之作,更是她心路历程的表达。这件作品用宋代的古窑具残器结合其独创的3D立体金缮雕刻组合成“井中之蛙”,造型古朴天成。宋代古窑器的粗砺,蛙的金缮的质感,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令人爱不释手。唐潔说,于蛙而言,井是它的界线;于世人而言,谁人不是“井中之蛙”。

开启网络直播,修复与教学并重

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与修复技艺,唐潔还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以视频的方式分享修复技法与文化知识。并开设了线上、线下文物修复课程班。她说,文物修复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但生活中有太多的美好需要修复,因此开设了情感修复模块,主要是针对生活中有意义、有情感价值的器物的修复。

玉镯修复。受访者供图

令唐潔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一位80几岁的奶奶,拄着拐杖来到工作室,拿出层层棉布包裹着的碎镯,希望能够得到修复。奶奶说,这是她先生送给她的结婚纪念日礼物,先生也已经去世离开她30多年了。虽然料子只是普通的白玉,但是背后却承载了爷爷奶奶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次的修复让我异常感慨,于我而言只是修好一个普通的镯子而已,对当事人而言,这是爱和满满的思念。我觉得自豪极了,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修复不仅仅是修物,亦是修心、修情。”

目前,唐潔已经将古陶瓷修复这项技艺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依旧会以修复与教学为主,希望通过努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技艺。

令唐潔感到欣慰的是,她在母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设了选修课,学校在教学实验设备、教学空间、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最大力度的倾斜,实验硬件设备达到专业的配置。据介绍,学生报名踊跃,每期参加选修课的学生都采取报名后逐一面试的方式进行遴选。授课中,唐潔更多地通过生活器皿类的修复案例,让修复贴近生活,走进同学心灵。比如一只断裂的玉镯、玉坠,或者一支紫砂壶、一个专用杯等器皿的修复。

唐潔说,文物修复属于传统手工艺,待修复文物数量庞大,但全国真正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人,尚不足2000人,人才极度稀缺。希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后续也可以开设专业课,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激发新一代年轻人的兴趣,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与修复技艺,唐潔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以视频的的方式分享修复技法与文化知识,并开设了线上、线下文物修复课程班。其中,开设了情感修复模块,主要是针对生活中有意义有情感价值的器物的修复。

她在母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还开设了选修课,授课中,唐潔更多地通过生活器皿类的修复案例,让修复贴近生活,走进同学心灵。

“修复不仅仅是修物亦是修心、修情。“——唐潔

记者 张立庆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